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嫱
“老师,我被人骗了!”今年4月下旬,一通带着哭腔的求助电话,让青岛工程职业学院辅导员周彦辉的心紧紧揪了起来。学生小李因母亲手术急需用钱,轻信网络兼职骗局,被骗走万余元救命钱。学院闻讯,立即启动应急帮扶机制:48小时内发放2000元临时困难补助,同步启动每月1200元的隐形资助,并组建由辅导员、心理教师构成的帮扶小组,为小李量身定制涵盖经济纾困、心理疏导、学业支持的组合方案。半个月后,小李逐步走出阴霾,重拾信心。
小李的经历,是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坚持“学生至上”理念的缩影。自2019年建校以来,学院坚持“全员参与、全程陪伴、全方位助力”的工作机制,既加大“真金白银”投入,更注重“春风化雨”育人,努力把温暖精准送达每位需要帮助学生的心坎上。
不让一个学子因困失学
“该入学的一个不能少,已入学的一个不能走”,是青岛工程职业学院资助工作的坚定承诺。学院着力构建“奖、贷、助、勤、补、免”六位一体资助体系,衔接国家、省、校三级政策,融合经济帮扶、心理疏导、能力提升三类服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陪伴—解困—育人—回馈”发展型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学生小杰的经历印证了这张保障网的效力。2022级的小杰因母亲突发重病休学照料,母亲去世后家中负债累累,仅靠年迈的姥姥打零工维持。学院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发放临时补助和隐形资助,协助申请低保,并通过勤工助学岗位为其提供持续支持。
学院在国家政策框架下,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出台10余项规章制度,近三年,学院党政干部、教职工结对帮扶困难学生1298人次,走访慰问近500人次。仅2024年,就提供勤工助学岗116个,3891人次获国家、省、校各级奖助学金;为困难新生开通“绿色通道”,218人缓缴学费、住宿费共计134.9万元。学院还建立特殊学生资助档案,对脱贫监测户、单亲、孤儿、残疾及突发重大变故家庭学生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
精准滴灌更护尊严
如何让每一分资助经费精准投向最需要的学生?学院深知,部分困难学生因自尊心强等原因不愿主动申请。为此,学院创新探索隐形资助模式,力求资助公平与维护尊严并重。
“收到短信才知道自己是‘幸运儿’,原来学院一直在默默关注我。这份尊重让我倍感温暖,更坚定了回报社会的决心。”受益学生小潘的心声道出了隐形资助的温度。
学院依托信息技术赋能精准资助,探索“智能分析+隐形资助”新模式。通过校园卡消费大数据平台,智能筛选出经济困难学生。经辅导员二次核实确认后,无须学生申请,不公布名单,直接将受助学生食堂消费差额悄悄充值至其校园卡账户。近三年,学院累计发放隐形饭卡补助8万余元,惠及近400名学生,成为青岛市属高校中率先实践隐形资助的探路者,实现了“让爱心无声胜有声”。
赋能成长励志强能
资助工作不仅要“输血”解困,更要“造血”强能。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坚持将扶贫与扶智、扶志深度融合,推动受助学生从“受助者”向“自助者”“助人者”转变,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发展型资助长效机制。
小杰的转变就是生动例证。在获得经济支持的同时,学院为他提供了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安排老师进行“一对一”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学院全方位支持下,小杰不仅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荣获奖学金,更因工作出色被聘为图书馆学生副馆长,并成功进入青岛市博物馆实习,实现了从“受助”到“自助”“自强”的飞跃。
近年来,该学院发展型资助育人成效显著,困难学生群体中11人获国家奖学金,9人获省政府奖学金,多人斩获省级技能大赛、数学建模、英语竞赛等各级奖项,实现了从“保障学业”到“赋能成才”的提升。
该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韩千钧表示,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育人,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正以有温度的政策、有精度的措施、有力度的行动,书写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优秀答卷,努力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温暖每一位学子的成长成才之路。
正规配资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