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时期,提到英雄人物,常常会想到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十八条好汉”。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西府赵王李元霸、天宝大将宇文成都以及三公子裴元庆。相比之下,秦琼在他们面前似乎不值一提,可能连三招都支撑不住。尤其是李元霸,他那被称为“恨天无把恨地无环”的巨力,竟能将秦琼的虎头湛金枪打得几乎成半圆,而捋直了后竟能多出一尺——如果李元霸活到今天去工地绑钢筋,估计连钳子都用不着了。
在小说中,李元霸用的巨锤重量达到八百斤,宇文成都的凤翅镏金镋有四百斤重,裴元庆的银锤也重达六百斤(有说法是三百斤,可能指的是其中一柄),而秦琼的虎头錾金枪(后来换成了尚师徒的提炉枪)则只有一百多斤。再加上他的铜制双锏,总重量也不过一百三十斤,显然与前三位的超重兵器无法比拟。因此,秦琼在十八条好汉中排在后面,甚至可能是倒数几位,靠的更多是他的英雄气概、义薄云天的性格和卓越的统兵能力。
展开剩余72%虽然演义小说常常夸大人物的事迹,但其中的某些细节却并非空穴来风。史料记载中,确实有两件兵器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单雄信的七十斤重的“寒骨白”和秦琼的“大铁枪”。然而这些兵器在小说中的描述往往被虚构的超重所掩盖。隋唐时期的真正名将,如李道宗、苏定方、张士贵等人,往往被历史所忽略甚至抹黑。更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像罗艺这样在叛逃途中被部下杀害并将其首级传送到京师的历史人物,却被描绘成英雄,甚至有了一个名叫罗成的“英雄儿子”。
实际上,罗艺的儿子并未像小说所说的那样英雄四射,历史上的罗士信才是真正的少年英雄,他在十四岁时便展现出了惊人的勇猛。罗士信和秦琼曾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他们的老长官张须陀,在隋朝时为官,地位不低。秦琼在隋朝时担任正六品建节尉,罗士信的军职虽不明确,但同样是一名猛将。后来,他们两人都投降了唐朝,屡立战功,分别被封为翼国公和剡国公,这是唐朝的从一品爵位。
然而,在许多隋唐小说中,秦琼被描写得身体虚弱,罗士信则显得不太聪明。但事实是,秦琼在隋末唐初的单挑中几乎无人能敌,罗士信不仅勇猛且有谋,尤其在攻打王世充的千金堡时,他巧妙利用计谋,成功诈开城门并将其中的人全部斩杀,这一计令人刮目相看,连李渊听后都为之惊叹。
提到李渊,我们不得不说几件关于唐朝的趣事。李渊的祖父是李虎,因此从唐朝开始,虎字就被人改为“马桶”。李世民登基后,李世勣的“世”字被改为“世”。更有趣的是,李渊追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康熙登基后,李耳的称号改为了“元元皇帝”。李渊三儿子李玄霸,也因此成了李元霸的名字来源。
李元霸,史上确有其人。他是李渊的三子,虽然不如李世民那般以武勇著称,却有着不小的历史地位。虽然李元霸并不以冲锋陷阵见长,但若他多活几年,也许能和秦琼、罗士信在战场上相遇。只可惜,李元霸并未有机会与这些武将一较高下。
与李元霸相对的宇文成都,也是隋唐历史中的一位人物。宇文成都作为宇文化及的儿子,名字历史上也并不明确。小说中,他和李元霸一样是“隋唐好汉”之一,但实际上,他的能力根本无法与秦琼和罗士信相比。秦琼曾在一次战斗中力挽狂澜,成功反败为胜,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过人的武艺与智谋。而在真实历史中,宇文成都甚至不能与李元霸的历史原型相比,何况与秦琼和罗士信争锋。
秦琼与罗士信是唐军中的王牌猛将,他们的历史地位远远超越李元霸和宇文成都。在许多传说中,李元霸和罗士信常常被描绘成旗鼓相当,但从史实来看,秦琼和罗士信的能力与他们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李元霸和宇文成都,若在战场上遇到秦琼和罗士信,他们恐怕连三招都支撑不住。
最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隋唐的历史中,李元霸和宇文成都的真实武功根本无法与秦琼和罗士信相提并论。如果要重新评选隋唐的三大好汉,秦琼无疑应该位居第一,而罗士信也绝对有资格列入其中。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配资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